55世纪官方网站_55世纪官方网站
55世纪官方网站2023-01-31 16:05

55世纪官方网站

【国际锐评】这场新年首访是“怀旧之旅”,更 是“开创之旅”******

  从“一带一路”、农渔业 ,到基础设施 、金融 、旅游等,一系列合作文件在中菲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下签署 。这一连串丰硕成果 ,见证了北京新年首场外事活动 的不同寻常。

  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举行会谈 。两国元首都强调了中菲关系对彼此的重要性 ,同意保持经常性战略沟通,并就深化务实合作、妥善处理海上问题等达成了重要共识 。

  这 是马科斯去年6月就任总统后 ,首次正式访问东盟以外国家 ,也是中方今年接待的首位外国领导人。中菲关系的密切程度可见一斑 。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与马科斯总统在泰国曼谷首次举行面对面会晤,为双边关系发展指明方向。时隔1个多月 ,两国元首在北京再次相聚 ,为双边关系未来发展擘画出更清晰、更细致 的蓝图。总 的来看,既涉及深化中菲政治互信,也涵盖拓展多领域的务实合作。

  作为近邻 ,中菲有着上千年 的友好交往史 。过去一段时间,中菲关系曾经历一些困难,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菲关系近年来重返健康发展轨道 ,不断结出合作硕果 。这样 的势头来之不易 ,值得双方共同珍惜 。

  在会谈中,习近平主席指出 ,中方始终把菲律宾放在周边外交优先方向 ,坚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看待中菲关系 ,愿同菲方“做互帮互助的好邻居 、相知相近 的好亲戚、合作共赢 的好伙伴”,并从共同维护亚洲地区和平繁荣 的高度出发 ,提出愿与菲律宾及其他东盟国家聚焦合作与发展 。这展现出中国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真诚意愿。作为一位与中国缘分很深 的政治家 ,马科斯总统强调,中国 是菲律宾最强劲 的合作伙伴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菲中友谊 的延续和发展。这向外界传递出中菲双方排除外界干扰、致力于深化两国传统友好的积极意愿。

  近年来 ,中菲经贸合作展现出蓬勃生机。中国 是菲第一大贸易伙伴 、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目 的地 。双方已确立农业 、基建 、能源、人文四大重点合作领域 。中方“一带一路”倡议同菲律宾“多建好建”有效对接 ,开展了近40个政府间合作项目 。此次 ,马科斯总统携规模庞大 的商业代表团访华,足以说明菲方对拓展对华合作的高度重视 。

  在会谈中,习近平主席为深化中菲务实合作规划了清晰蓝图 。中方提出 ,愿助力菲方农业农村发展 ,打造农技中心品牌项目;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领域合作 ;并愿持续扩大进口菲律宾优质农渔产品,支持中国企业赴菲律宾投资兴业 。这些举措将有力支持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 ,密切两国合作纽带。

  南海问题是中菲关系绕不开 的一个问题。近年来 ,某些西方国家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试图借南海问题兴风作浪 ,挑动中国与有关国家的矛盾分歧 。但总体而言,中菲两国有效管控了相关分歧,没有让它伤害中菲关系大局。马科斯总统上任后曾明确表示 ,“不能让海上问题定义整个菲中关系” 。

  中方在这次会谈中提出,愿同菲方继续以友好协商方式妥善处理海上问题 ,重启油气开发谈判 ,推动非争议区油气开发合作 。菲方积极回应称,愿同中方重启油气开发磋商 。这表明 ,中菲有信心 、有能力 、有智慧维护南海和平稳定,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解决争议,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友谊、合作之海。这 是对外部势力借南海议题在亚太制造分裂对抗的有力回应 。一些分析指出 ,对于海上问题分歧 ,只要中菲双方坚持既有共识,做大合作蛋糕,前行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1974年 ,时年17岁 的马科斯陪同母亲首次访华 ,受到中国老一辈领导人 的亲切接见 。如今,担任总统 的他 ,实现了对中国“期盼已久 的访问” ,这让外界对中菲关系 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有理由相信,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菲将聚焦友好合作主流 ,妥善处理分歧,让更多的务实合作成果造福两国人民 ,为地区和平稳定贡献更多积极力量。(国际锐评评论员)

新媒体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思考******

  国际传播能力 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的重要指标 ,如何加强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首先要解决好中国故事“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的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 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的广泛渗透 ,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也使我国在国际传播主体、传播内容 、传播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大转变 ,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当今国际传播格局及未来走向。

  国际传播主体趋于多元化和广泛化

  从媒体讲故事到全民讲故事。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电视 、广播、期刊等主要传播媒介 是讲述中国故事的主要渠道。由于时间 、空间、资源 、成本 、技术等多方面原因,传统媒体议题设置较为严肃 、传播方式比较单一 、社会组织及群众 的参与度较低。而在新媒体蓬勃发展 的时代,国际传播处在一个更为“自由开放 、多元平等、多向交互”的网络空间 ,数字化媒体有效解决了传统媒体时空受限、资源集中 、成本高昂等问题 。新媒体平台的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还改变了传统 的信息传受关系 ,人民群众不再只 是信息接收者,还成为体量最大 的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总体而言,我国借助新媒体开拓国际传播新局面具有两大优势 :一 是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基数远超其他国家,普及率也领先于全球水平,这为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群众基础;二 是全球互联网普及率增速迅猛 ,网民越来越多 ,这意味着中国故事所辐射 的受众面将越来越广。简言之,在新媒体时代 ,讲中国故事的人和听中国故事的人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将在国家形象建设和国际传播中发挥越来越大 的主体作用。

  从中国讲中国故事到世界讲中国故事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灌输的模式 ,还颠覆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独家垄断 的局面——一方面,为我国政府和人民对外交流传播开拓新渠道 ;另一方面 ,也为世界各国政府及人民宣介中国创造新机会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信息被高度碎片化 、去中心化、冗杂化,信息来源变得复杂多样 ,国际社会对于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其他国家 的政府机构、领导人、社会组织,以及明星 、网络名人甚至 是普通群众通过网络平台发布 的关于中国的言论,都可以为我所用,为塑造我国国际形象提供助益 。

  在某种程度上说 ,相比于中国讲述自己 的故事 ,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或许可以成为国际传播中出奇制胜的一招。一方面,以国际社会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可以促进中国文化输出方式从刚性向柔性输出转变;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消息流通渠道 ,扩大故事的覆盖面 ,真正做到让世界各国人民都认识 、了解中国 。以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为例 ,英国广播公司 、泛非通讯社 、印度时报 、美国道琼斯通讯社、巴基斯坦国际新闻社等世界各国主流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各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 的领导人也通过网络平台向中国政府及人民表达祝贺 ,中国成功消除贫困 的消息迅速辐射至全球,成为热议度最高 的话题之一 。由此可见,新媒体背景下 ,在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上,让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既是中国扩大对外传播效力的方法和策略 ,也是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与结果 。

  国际传播内容趋于简明化和微观化

  为充分体现我国文化观 、价值观、发展观 ,建立良好国际形象,传统媒体通常会选择宏观立意深刻 、最具国家代表性 的内容作为国际传播 的内容题材 ,例如以国家政治改良、历史演变 、社会进步 、文化发展、经济建设等为主题 的著作、影视剧、纪录片等 。不可否认 ,这类知识产品不管 是在过去、当下 ,还 是未来,都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和积极 的引导作用 ,但这类内容在新媒体传播生态中并不具备流量竞争优势 。

  受当下快节奏 的工作生活方式 的影响,网民接收信息的习惯逐渐趋向碎片化 、浅表化和娱乐化 ,且追求效率,因此,内容充实且精简凝练、信息丰富且直观明了 的形式在吸引流量方面占据明显优势。伴随全球掀起 的短视频热潮,“微创作”已成为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主流形式 ,用户通过手机 、平板等移动设备上的社交软件即可完成内容创作 、上传及阅览 ,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 。

  相比以往官方严肃 的对外宣传风格与内容题材 ,如今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丰富了内容创作 的视角,生活化 、亲民化的内容为广大网民所喜闻乐见 。以微观视角为切口,通过鲜活的画面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日常,通过见微知著的方式让国际社会切实感受到中国经济 的发展 、中国文化 的魅力、中国社会的进步 。

  以李子柒为例,她作为一位短视频内容创作者 ,凭借优质内容在国际上成功“出圈”,其社交媒体上的粉丝数量与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相当。然而 ,观其内容题材,并未直接宣扬中国文化 ,而 是以中国传统美食等为主线,从小农户的视角围绕衣食住行做文章,描绘出一幅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图景 。国外网友纷纷表示 ,李子柒视频中呈现的中国乡村风情和传统文化令人心驰神往。正如央视新闻 的点评 ,李子柒没说一个夸中国好 的字,但却讲好了中国故事 。优秀短视频作品足以担当起文化输出的重要使命 。

  国际传播方式趋于互动化和精准化

  从单向灌输式传播到多向互动式传播 。信息 的单向灌输 是指信息从发出端到接收端单向流通 ,且在传播过程中内容不会出现增加、删减或变动 ,这 是报纸、期刊 、电视 、广播等传统媒介最大的特点之一 。新媒体传播则大不相同 ,信息在网络上流通时,网民可以通过转载 、评论 、发送弹幕、点赞等方式实现与信息发出者及其他信息接收者不限次数 的实时交流 ,进而形成多向互动 的传播模式,所有互动内容都会被平台记录并公开呈现给后续观看 的人。这意味着,信息在流通过程中会因为多方的互动参与不断累积 ,受众可以从他人 的评述或与他人的讨论中获取新信息 ;传播主体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实时监测内容 的传播效果 ,并从受众的反馈中总结经验 ,为以后的内容创作提供借鉴 。

  从“广撒网”式传播到精准传播。内容再优质,如果传播不精准也会造成无效传播,达不到文化交流的目 的。网络信息技术成功打破了信息产品难以匹配潜在受众的窘境 。通过大数据和算法 ,新媒体平台可以进行用户画像 ,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受众 的特征 、喜好和需求 ,推送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 ,从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促进新媒体赋能国际传播 的思考与建议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故事创作 、分享与传播,世界也能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更多中国故事。因此,促进新媒体赋能国际传播,对传播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 、推动我国外宣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引导更多群众参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为大众参与国际传播创造了机会和可能性 ,但如何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 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要想发挥国际传播中的群众力量 ,就必须建立有效 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人有意识地参与文化产品创作 。例如以企业 、机构 、学校等为单位组织文化产品创作比赛,并按照员工或学生的特殊需求予以相应的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再如开设国家级文化产品网站 ,公开表彰和展示优秀文化产品 ,从而激发民众的创作动力等等。

  建设人才队伍 ,为国际传播事业打造主力军。让群众有能力创作出有价值 的文化产品 是发挥群众传播优势的关键 。大多数网民在网络平台发布的内容都具有即时性 、零散性、随意性 的特点,内容缺乏深度、文化价值导向不明显 、表现手法不够成熟 、缺乏专业 的技术支持。要想真正发挥群众 的文化传播价值 ,就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新媒体传播人才,优先打造传播主力军,为他们提供专业 的内容指导 、技术培训、文化教育、资金扶持等,为大众参与对外传播提供学习交流 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新 的人才 ,少数带动多数 ,逐渐壮大人才队伍,促进广大群众切实参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

  建立传播效果监测与评估机制 ,为改进国际传播路径提供经验借鉴。建立系统化、标准化 、定向化 的效果监测机制与评估机制对于促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至关重要。在新媒体技术 的加持下 ,国际传播的主体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覆盖更加广泛 ,整个传播体系更为复杂和庞大 ,有必要通过系统监测传播效果来把控国际传播的整体方向,把握网络舆论环境 的整体态势 。通过建立统一的传播效果评估标准,引导和规范政府和民间的文化产品创作,借助大数据收集海内外受众 的评价与反馈,分析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不断总结文化传播经验,为日后改进和创新国际传播路径提供借鉴 。

  加强新媒体赋能 ,促进传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更好发挥作用。新媒体 是顺应全球现代化发展 的阶段性产物 ,面对新兴技术的冲击 ,传统媒体必然面临转型和升级难关 。尽管如此 ,传统媒体在某些方面依然具有独特优势。相比于新媒体,传统媒体发展时间长,拥有更深厚 的市场基础 、更成熟 的传播理念和运作模式。此外,相较于流量大、流动性强、内容更迭快 的新媒体平台 ,依托于传统媒介的国际传播产品往往内容更加饱满 ,更具思想深度 ,更有研究价值 ,也更容易打造品牌优势。因此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迅捷、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 ,加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 的赋能作用,借助新媒体运营加大对传统媒体产品的宣传,补齐传统媒体传播慢、流量小 、覆盖窄 、互动性弱 的短板,充分调动传统媒体的资源力量,更好地发挥传统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作者 :罗慧芳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科研管理与国际合作部副主任、治国理政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中国网信》2022年第5期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官方网站地图